2020 9月主題選展|眾神潮、宮廟藝術,神與信仰的7場展覽

這次9月在選展時,發現有不少與神明、廟宇相關的展覽,可以看到各個展覽,以不同的觀點去詮釋神與信仰,展覽的表現方式也各不相同,讓我在選展時覺得很有意思,就決定直接整併為合輯,其中也納入了一兩場古文物展,邀請大家去現場看展,發現不一樣的信仰樣貌!

現代印刷技術與生活方式的轉變,木刻水印技術逐漸式微,但其工藝保有樸質美感及深厚悠遠的歷史價值,從最貼近常民信仰的神祇民俗版畫為繆思,將視覺延伸到實體感知,增加民眾對於傳統藝術的鑑賞及興趣,同時展現應用的迷人之處。

以In Touch觀點從細微的狀態來感應介面碰觸的瞬間,期待透過接觸民俗版畫的傳承與開創,同時體會創意打中人心,感受觸動的時刻,在知識聯通的時代,一起感受藏品數位化圖像的轉幻之美。

由國立歷史博物館以館藏傳統版畫為元素,透過8組視覺創新設計,將傳統圖像轉化成現代生活物件進行探索,以不同媒材多元維度,讓文化底蘊與當代創意對話。

《眾神潮》
・展期:2020/09/04 – 2020/11/01
・時間:11:00 – 21:0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玻璃屋1樓(中3B)
・票價:免票入場
展覽官網

「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精選出廟宇工藝中具有藝術性代表的精品,搭配與宮廟信仰相關元素之現代藝術作品,透過兩者相對照的過程,觀看現今的藝術創作是如何以傳統民俗信仰及其衍生出的工藝美術中汲取養分,再度轉化為創作者個人的創作能量。

地方宮廟不只是「反映」臺灣開發史,這些寺廟的建立與重修也是一個地區開發史中的核心部分,甚至這些寺廟還能夠帶動地方上的社會經濟發展。

宮廟雖為民眾信仰所在,隨著歷史發展,凝聚社區人群,兼具經濟、文化、社會、習俗等功能。宮廟的建築與裝飾,經過傳承與創新,藉由視覺影像傳遞出民間信仰中潛藏的敦睦人倫、教化人心的價值。

《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
・展期:2020/07/23 – 2020/11/08
・時間:10:00 – 18:00(週一公休)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一、二館
・票價:普通票200元,優待票100元
展覽官網

「媽祖藝陣.土地印記–林智信邀請展」9月3日起在堂內1展廳盛大開展,其中「迎媽祖」長卷木刻版畫長達124公尺,裡面有香案迎神、十三音古樂陣、八家將、七爺八爺、南管北管、南台灣特有藝閣車陣等等,藝術家用木板水印版畫,保留、記錄逐漸失傳民俗文化,更呈現台灣庶民生命力。

本展主要分為3區,第1區「迎媽祖」系列,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考據了藝閣與陣頭典故、神輿與其護衛所屬間的關聯,傳統的服飾及化妝規範,動態的表演、架勢、配樂、道具等。

第2區「鄉土版畫」系列,刻劃台灣早期農村生活樣貌,不僅記錄了一個時代,也是人民生活成長的共同記憶,例如作品「鬥蟋蟀」,描繪兒童嬉遊於鄉野草叢間,捕捉孩童天真專注的情態,畫面洋溢著喜悅歡樂之情與充沛的生命力,樸實動人。

第3區是「鄉土油畫」,從寫生著手專注於作品中光影的捕捉、質感、量感、層次、肌理、禪韻及顏色的透氣感等等,藉由自由地揮灑作畫,力求在作品中展現生命力與藝術性。

《媽祖藝陣.土地印記》
・展期:2020/09/03 – 2020/11/29
・時間:09:00 – 18:00
・地點:中正紀念堂1展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票價:免票
展覽官網

本展覽分為兩個展區,首先是「漫畫家筆下的佛世界」,是為東日本大地震重建援助而發起的漫畫巡迴展,匯集了64位日本漫畫家與插畫家的作品,在畫作中登場的佛像不只弘揚了佛教的教義,也以幽默方式表達出對人道的關懷。

另一展區以「祈願‧台灣」為主題,邀請37位台灣漫畫家、插畫家詮釋豐富多元的神明信仰,表達對這塊土地的關心與祝福。期待觀眾在欣賞以當今視野呈現的神佛漫畫時,也能感受到畫作為心靈帶來的寧靜與感動。

《遇見神佛9號》
・展期:2020/06/25 – 2020/10/18
・時間:每週三至週日10:00 – 17:00(每週二採團體預約參觀制)
・地點:世界宗教博物館 六樓第一特展區
・票價:特展票100元
展覽官網

西元前四世紀時亞里士多德撰寫了一部《動物志》,成為了二千年來動物知識的系譜起源;清乾隆時期亦有《獸譜》,記載各類動物及想像生物的文獻,在歷史、地理、異國和傳說間考究,探索「動物」如何接壤世界的流變。

本展將透過「按圖索獸」、「藝獸誕生」、「藝想生態」三大主軸,探索故宮的動物圖像從古代的卷軸冊頁轉譯至當代的投影布幕,從畫筆變換至新媒體所累積的形態萬千,如何與當代視角連結,成為藝想天開的「獸譜」。

展覽展出以院藏〈畫仙萼長春〉為靈思的聲控裝置,或是「古畫動漫投影百駿圖」以〈百駿圖〉開展的動畫光牆,還原古代水族生物想像的「海錯奇珍─沉浸式互動劇場」,以古今對照詮釋動物在形態、歷史、生態的流轉,並連結到當代生活,帶領觀眾認識故宮的數位「藝獸」如何追古溯源,在新媒體語境下誕生。

《藝想獸譜》
・展期:2020/08/21 – 2020/11/08
・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每週一休館)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新竹市中央路241號6樓)
・票價:免費
展覽官網

十八世紀的西方世界,正值啟蒙思潮風起雲湧的年代,追求科學和知識的風氣,讓藝術表現產生改變;在這波西潮衝擊下,地處東方的大清帝國康熙皇帝(在位時間:1662-1722)終也在十七世紀末接見了來自法國,以「國王數學家」名義前來敲門的五位傳教士。皇帝與傳教士實際互動、交流的結果,直接、間接影響了皇家作坊的生產與創作,縱跨康雍乾三朝(1662-1795)的畫琺瑯工藝即是其中一項。

琺瑯彩瓷係屬畫琺瑯工藝下的一種,製作時是以瓷胎作為基底素材,再用各色琺瑯料彩繪裝飾紋樣,經窯爐烘烤而成。因首創於康熙朝,成品多半以「御製」款為標記,在「御」字含有「天子的」意思下,特別能呼應製作背景中皇帝主導推動的成份,展現作品蘊含的帝王審美意趣。

整個展覽從作品的風格特徵著眼,透過「皇帝實驗室的試作」和「御製風格」兩個單元,一方面發布紫禁城景陽宮收納的試作品;另一方面也將試作與成品進行比較,思索康熙御製琺瑯彩瓷從草創到發展成熟的轉變,以及其中值得留意的細節。

《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特展》
・展期:2020/08/18起
・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 – 17:00(週一休館)
・地點: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第一展覽區207
展覽官網

鼻煙(snuff)源自西方,早期翻譯成「士拿乎」,在康熙皇帝時業已傳入,將發酵煙葉細末調香而成,服用時將粉末直接吸入鼻中,有通嚏輕揚之效。將鼻煙翻譯為「士拿乎」或可反映當時鼻煙稀少而珍貴,僅於宮廷與王公貴族間,屬於士大夫以上階層流通。

不同於西洋用盒盛裝這種輕細的粉末,清代宮廷將其改成小口、廣腹帶匙蓋的鼻煙壺,成為當時的時尚風潮。從早期的各色玻璃到套玻璃,還有各種礦石牙角的雕刻,再到金屬胎琺瑯以及極難燒製的玻璃胎琺瑯,或是瓷器、甚至葫蘆工藝,到後來為裝鼻煙而發明的內繪玻璃,幾乎囊括當時各種製作工藝於方寸間的小瓶。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大量清宮製作最精美的鼻煙壺,選展各種材質之鼻煙壺,從雕刻、燒製、琢磨等工藝角度理解其製作及所呈現之時代特色,且以珍藏、日常到賞賜等不同目的,看到清代工藝之縮影,更是清宮微型藝術之精典。從技法的創新,到各類材質所展現之技藝,以及使用與欣賞的各種意境,體會清宮鼻煙壺的新藝境。

《士拿乎—清宮鼻煙壺的時尚風潮》
・展期:2020/07/31起
・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 – 17:00(週一休館)
・地點: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第一展覽區303
展覽官網

追蹤更多展覽資訊 👉 https://roomlife.cc/IG
發現展覽大小事 👉 https://roomlife.cc/FB

看看其他的房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