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人世間最終極的拋棄是什麼?
是社會死亡?被他人遺棄?還是被忘卻?
「只有經歷過被拋棄、放棄自我的人,才能使靈魂降於世。」-《離別社區》
這是一場什麼樣的展覽?
連假展覽行的第三天,來到高雄市立美術館看了心中所念的當代大展《泛・南・島藝術祭》,以南島文化所命題的展覽,揉合了各種不同背景的海洋與部落文化;從杉本博司的海景攝影開始,在作品的島嶼之間來回流動,橫跨海洋後感受過去不曾了解的南方文化。
這場當代大展的規模,相比2019年所見的《太陽雨》要小一些,展間像是從淺海沒入深海般,從遠洋航行的歷史走進未知領域的文化,作品也多與海島文化有關,像海貝的傳承、海與歷史的投影、以振袖和服為畫布般的海景等,不過其中最令我著迷的作品,卻是將靈魂與巫術拉入作品簡.金.凱森(Jane Jin Kaisen)的《離別社區》。
海上的靈魂、人與巫堂
「只有經歷過被拋棄、放棄自我的人,才能使靈魂降於世。」
《離別社區》是三層的錄像作品,最主要的錄像,是紀錄韓國的民俗信仰(薩滿)「巫堂(似巫師)」與靈溝通的儀式,可以看到被附身的巫堂與家屬之間的儀式與互動。這件作品在展場中特別突出,一開始甚至不明白這件作品跟南島文化有什麼關聯,但若想像成將靈魂也拉入未知的南島文化脈絡,似乎又可以理解,像是黑暗大陸中未知的那一部分,被靜置於展場之中。
在錄像中,不只紀錄了巫堂降魂、溝通的過程,中間也穿插了民俗故事(巴里公主)、巫堂的自述以及海女下海捕撈的過程,這些片段串在一起,初見時令人困惑,但它們似乎都不斷的強調著一件事,那就是「被拋棄。」
「社會死亡是最終極的拋棄。」
在巫堂的自述中,她的丈夫並不喜歡、也不希望她成為巫堂,因此她離開了家人而成了巫堂,在民俗故事中,巴里公主也是被拋棄的第七位公主,而在韓國面對逐漸高齡化的職業海女,似乎也算是被社會遺忘的一群人,在漫長的錄像中「拋棄與遺棄」不斷地被堆疊與重覆述說。
為什麼只有經歷過被拋棄的人,才能夠使其降魂?
那是什麼樣的靈魂?
錄像中的其中一個片段,回答了我的疑問,逐漸由近拉遠的長鏡頭,以及不斷被巫堂吟誦著的靈魂,大多都是戰爭受難者或受迫於殖民歷史下的靈魂,當鏡頭從陸地逐漸拉遠至海洋時,這段吟誦也不曾停止。
在世間漂泊的靈魂、在海上漂泊的海女、在現世漂泊的巫堂,察覺到錄像連結了三種漂泊者(被拋棄者)的瞬間,打心底對這件作品為之震顫,唯有被拋棄之人,才能降下被拋棄的靈魂, 並且附於其身。
「被遺棄者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只有徘徊。」
徘徊,不正是漂泊嗎?
漂泊於世的靈魂、漂泊於海的人以及在靈與人之間漂泊的巫堂,如果說展場中的作品皆是南島文化下的一座島嶼,那麼《離別社區》或許不是一座島,也並不屬於人,在展場裡異質的存在,是屬於靈的,是在巫堂的吟誦之間
屬於所有漂泊者(被拋棄者)的歸處。
觀展後記:理解人與靈的漂泊
當天在高美館看這件作品時,其實感受並沒有這麼強烈,也不明白錄像想傳達的含義是什麼,只覺得這件作品在展場之間很突兀,現場觀展反而更喜歡《山羌模仿術》或錄像聲音裝置《響徹天堂》,那樣更為簡單、純粹的作品,一來也是現場的感受最為直接,可以很快地感受到對作品的喜愛與否。
反而《離別社區》錄像時間長,前前後後至少看了30分鐘以上(結果居然還沒看完!)在沒有把作品完整看完的情況下,就帶著對作品的疑問及懸念返回,最後是在沈澱、整理觀展想法的過程中,才慢慢地察覺到作品想表達的概念,而引我離開迷霧的正是錄像中的海女。
看了巴里公主的故事與薩滿的儀式後,最大的疑問便是 :
「為什麼是海女?」「海女跟薩滿有什麼關係嗎?」
看到海女穿插在與靈溝通的錄像裡,一開始真的覺得很疑惑,後來察覺到錄像中的海女,大部分都上了年紀(高齡化),才慢慢思考海女是不是也算是社會的被遺棄者,同時也是海上的漂泊之人。
若要為這件作品下一個註解,不會說是遺棄或拋棄,雖然在錄像中這不斷的被強調與覆述,但我想「漂泊」一定更為貼切,不同身份的漂泊者,他們之間的重疊與連結,甚至跨過了人與靈魂,這也是回想作品時最觸動我的部分。
《泛・南・島藝術祭》 |展期:2021/07/17 – 2021/11/14 |時間:週二至週日09:30 – 17:30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票價:全票90元,優惠票45元 展覽官網
▍Room女子看展
長期觀展的女子,如果你也想了解更多展覽與討論,歡迎來當我的房客。
|追蹤IG:https://roomlife.cc/IG
|發現FB:https://roomlife.cc/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