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6月當代展推薦|穿孔城市、黃華成、布列松等5場當代藝術大展

6月疫情漸漸趨緩後,過去一些暫停開放的美術館,現在也開始陸續開放展覽了,之前配合疫情的美術館展覽限制,之後或許也會慢慢恢復!在迎來7、8月的暑假展覽檔期前,可以先看看6月有哪些當代藝術的展覽資訊,6月是不少暑假展覽前的銜接期,所以展覽活動較之前少,這次的選展分享多是台北展覽,不過之前5月分享的展覽,有些仍然還在展出中喔!

台北展覽-當代展

「穿孔」這兩個字具有積極的透視或掌控的企圖:也就是透明化大型公寓內部基本上被隔離的、看不見的所有個人、家庭之間,以及與周遭外部的各種可能的關係。聚落會隨著樓層面積、高度增加,而更加封閉與隔離,住戶相互間越來越不可見,越來越不可能有密切關係。加上建築硬體的必然生命週期,以及當整個區域因邊緣化而沒落,往往在硬體聚落成為廢墟前,其中活性網絡關係在沒有來得及開始就在不可見的狀態中成為另一種廢墟,這是「穿孔」最容易被檢驗的接近於敗壞的第一個意涵。

關於不可見的各種具影響力因素的穿透力思考:層層疊疊的牆壁當然可以阻隔,但也有不能阻隔的,衰老、失能、孤獨、疾病、傳染病、真假訊息、進步發展,流行時尚、集體情緒、有益的或錯誤思想與政策、鄰近的利害關係、遠方或全球性的產業發展或災難或危機等等,都可以直接穿透所有圍牆產生影響。第四,在層層牆壁的隔離與大量訊息與影響力干擾之中,各種形式的具體互助連結網絡的可能,以及立體關係圖形的可能。

《穿孔城市》
・展期:2020/05/23 – 2020/08/09
・時間:10:00 – 18:00(週一休館)
・地點:台北當代館(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票價:一般票50元,團體票40元,優待票免費
展覽官網

台北展覽-當代展

黃華成自師大藝術系畢業後,旋即成為六〇年代臺灣現代藝術的指標性人物之一,其創作實踐橫跨多種領域,舉凡繪畫、文學、廣告、設計、現成物、裝置、觀念藝術、戲劇、電影等皆有涉獵,除了是《劇場》季刊核心成員,並曾創立成員僅有一人的「大台北畫派」。

本展以黃華成遺留手稿、工作文件與史料研究為主軸,結合檔案整理、意象重現與專書出版等方式,試圖追尋並想像其創作生涯中的重要軌跡。「未完成」三個字,是黃華成的核心概念,一方面意指受限於時代限制,其創作潛力的未能完全施展發揮。二方面表示黃華成至今未被清楚確立的藝術史定位,三則反身自承,歷史研究者受限於各種主客觀限制與資料的匱缺狀態,對於黃華成創作理念的重訪、重建與重估,始終會處在一種雖然「未完成」,但朝向未來開放的進行式狀態。

黃華成也像是自成一格的座標,既是其所屬時代的產物,卻又由於超前時代甚多,而顯得格格不入。作為一位「與時俱進」,卻又「不合時宜」的人,對黃華成遲來的追索、探問與回顧,因此像是在尋訪一種失傳而脈絡稀疏的話語,嘗試聽懂他所代表的「現代」想像(與那不可避免的挫敗),並藉此反思這對於當代情境的意義為何。

《未完成,黃華成》
・展期:2020/05/09 – 2020/11/08
・時間:週二至週日9:30 – 17:30(週六至20:30)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3B展區
展覽官網

📍點我看展覽介紹文章

台北展覽-當代展

因為通訊軟體與線上網路平台的高度普及,幾乎佔滿了人們生活的所有時間,手機不離手、眼睛時時盯著發光的螢幕,不管是如手掌大小的電子螢幕或是辦公室電腦、走在街道上琳琅滿目的LED廣告看板,絢麗的畫面和影視內容,殖民了我們的思想與大腦。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即時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狀態,資訊串流、網紅影片、迷因素材已經滲入了許多年輕藝術家的創作內涵,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規劃「屍變.靡靡.壞天氣」邀請三位藝術家,透過他們的作品來呈現當代網路藝術或新媒體藝術中,將網路資訊媒體以諧擬、迷因、以及透過裝置藝術將個人感官經驗重新表達出來。

《屍變.靡靡.壞天氣》
・展期:2020/05/30 – 2020/07/25
・時間:週二 – 週六11:00-19:00(展覽空間開放時間至18:30)
・地點: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展覽官網

台北展覽-當代展

我們今天必須面對並深思的政治生活,就是群聚在民粹之外的創造性。「諸眾」(multitude)作為去中心化時代的「群聚」,成為許多人對於社會團結和動員的主要慾望和無政府想像,但同時間商業市場中的「i」意識形態也大張旗鼓地席捲了整個市場,再加上網路社群平台的「運算」,「集體」必然在這樣的抵消中難以發生。明顯地,動情力、迷因要素促成了關係性的流動(relational flux),並以此產生群聚乃至於集體的發生,簡言之,群聚並非認同的凝結與完成,而是認同被再現之前的「共感」(co-sensus)事件。

如果說,80年代末期是冷戰瓦解、全面民主化的重要時期,在這種全球政治氛圍下,南韓或台灣都出現許多反獨裁體制的運動以及對於自由的要求,促求政府結束戒嚴與獨裁政權。然而,八○年代民主群聚的共感众流並沒有在當時的敘事中成為重點,而今天多層共感的群聚讓我們能夠回頭看到被遮蔽的理解;事實上,個體以創造性共感引發事件性群聚,正是讓差距變得可感、讓分配下的不可連結者發生連結,四十年之前如此,今日亦然。

如今才更深刻感受到「民主化」需要一種能夠隨差異進行調整、令差異共容的能力。從反送中運動發出的以「自游」(be water)作為連結動情力、流動與民主動態的「狀詞」,便提供出這樣的技術範例。

如果「自游」(李小龍)是武術的能動性本質,我們甚至認為這其實是民主的基礎動能,意即「個人」進入到因政治而激化的公共空間後,為了達成某種效能與發揮某種力量而機動地與其他個人連結,並且連結出能夠適切回應外部環境樣貌的操作關係。「自游」能夠跨越許多民主社會的困境,逕而串連出有效的關係網絡、傳遞強化的訊息、情感的溝通與經驗分享,因此「自游」通過「共感」指向「众流」

《五月共感民主中的众流》
・展期:2020/05/01 ~ 2020/07/05
・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 至 17:00 (週一休館)
・地點:關渡美術館四樓與一樓戶外(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展覽官網

台北展覽-當代展

《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在其報導攝影生涯中非常獨特且重要之集結,也是他中國相關作品的首度研究與專題展出。

1948-49年,布列松在中國停留了十個月,期間在《生活》(Life)、《巴黎競賽》(Paris Match)等雜誌發表了多幀中國所見所聞之影像。雖然時值國共內戰時期,但在這些影像中不見戰爭的煙硝,反而突顯大時代下的人間煙火,這系列照片也成為報導攝影史上最好的作品之一。1958年他在中國官方人員的全程陪同下,看見了大躍進、人民公社等的改革興起,攝取了看似繁榮的空中樓閣,此時的布列松已是公認的報導攝影巨擘。

《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 1958》
・展期:2020/06/20 – 2020/11/01
・時間:週二至週日9:30 – 17:30(週六至20:30)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3A展區
展覽官網

追蹤更多展覽資訊 👉 https://roomlife.cc/IG
發現展覽大小事 👉 https://roomlife.cc/FB

看看其他房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