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 Surfing:網路衝浪手冊》

展覽資訊

|展期:2023/10/27-2023/12/30
|時間:週二至週六11:00-17:00 週日、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地點:臺藝大 九單藝術實踐空間、藝術聚落37巷6號、35巷8弄2號、35巷6弄2號
|策展人:李京樺
|參展藝術家:王俊傑、吳佳容、林子傑、洪聖雄、黃育晨、蔡寧、謝杰樺、Vasilis Karvounis以及藝術團體:介力屋

|票價:免票觀展
🔍 展覽官網

展覽介紹

在網路的語境中,「Surfing」意指在網路上從一個頁面轉到另一個頁面的動作。首次使用「Surfing」一詞的美國圖書館員讓・阿瑪爾・波莉(Jean Armour Polly)將網路使用者比喻為在大海中的訊息衝浪者,她在〈隱喻的誕生〉一文中,更帶有感官想像地描述「Internet Surfing」:「我還需要一些能喚起隨機、混亂甚至危險感的東西。我想要一些魚腥味、網狀、航海的東西。」彷彿讓我們看見網路頁面的跳轉,是乘著使用者翻過一波又一波的浪花。這片海域,除了夾帶鹹味的浪潮,也存在惡臭難聞的腥腐之物,甚至藏有未知的危險。而在暗潮湧動、迸沫齊飛的網路上衝浪,我們如何乘浪而行?」

時至今日,人們似乎已經習慣在網路上衝浪,踏浪也被習慣動作所簡化,網路不再是如衝浪選手需要小心翼翼的維持平衡、乘浪而起、翻浪而歸的一種運動,不再需要撥接,有線網路亦被wifi取代,3G之後,還有4G、5G。對於自出生以來,浸潤在網路中的藝術創作者而言,網路上的「衝浪」似乎已是非常安全的日常生活與視覺體驗,然而真是如此嗎?在巨浪之下,是否潛在什麼樣的洪流漩渦? 本展以「手冊」所指涉的「標準作業流程」揭示在「網路衝浪」的跳躍過程中,藝術家所見所聞以及創造性的實踐之舉。

展覽首先討論「什麼是網路衝浪?」透過藝術家林子傑的〈祝您有美好的一天!〉結合影像、實體的衝浪裝備,構建一個人工的衝浪場景,體現文字中網路瀏覽的Internet Surfing與衝浪Surfing的文字連結,闡述衝浪運動與「網路衝浪」的脈絡連結,藝術作品也探討網路瀏覽與衝浪的連結。一望無際的海面,誠如藝術家吳佳容的作品〈Richard〉一片虛擬的藍天與無盡延伸的海,地平線不斷向前,字幕闡述著無照駕駛員與塔臺人員的對話,最終墜機的事件。

在衝浪下水前需要好好的伸展,以免身體不適造成的危險。在踏入浪花前,需要幫助身體預熱,增加活性,告知身體與大腦,要開始動起來了。藝術家洪聖雄的作品〈暫存〉中,穿越一段展場建築路線後,可以看見與現實空間中一模一樣的場景與路徑,以此產生既視感(Déjà vu) 探問真實與虛擬在腦中混亂的邊際。而編舞者謝杰樺的〈Second Body〉則是以反方論辯,使機器探問何謂「人」?怎麼樣可以在機器中趨近於人?

而衝浪時可能會面臨的暗流挑戰,看似鱗紋細浪,實則暗湧波濤;在網路活動中,充斥無盡符號與資訊,其中又有多少是真實的?又暗藏多少陷阱?甚藝術家黃育晨的〈不能結果,也能結果〉以弱影像(Poor Image)為散佈種子,透過與其他影像的拼貼組合,生成出似是而非的事件。在影像之外,藝術團體「介力屋」的作品〈這裡有料〉則是以文字模擬農場文章(Content Farm),杜撰許多聳動且荒誕的標題,勾引觀眾進入毫無意義的海域,再以不知所云的文字漩渦將人捲入深海之中。

人有失足,馬有失蹄,衝浪者也會遇到落水或者等浪的狀況。例如:如果沒有網路連線如風般吹拂海面,浪潮平息時猶如斷開網路而無法瀏覽滑行。藝術家王傑的作品〈Image may contain:〉,作品直指當網路停機時,網上的所有「圖像」(image)都被還原為單色的圖面框格,上方顯示一組由電腦程式語言所轉譯的關鍵字:「圖像可能包含」(image may contain),以此替代原有的圖像。除了沒有風的助力之外,也可能突遇毒浪,電腦可能意料之外的失去運作功能,如Vasils Karvounis的作品〈SICK 😉 HAHAHAHA〉,以中毒所造成的妄想與神經錯亂來比喻電腦中毒,拖拽使用者浮沉於急浪中。

衝浪是一種透過海浪為原動力,以自身的平衡感與技巧,與海浪搏擊的運動。由浪尖向下俯衝,抵達浪谷中部時,利用慣性跳上第二個浪尖。衝浪者在浪花翻捲的鼓動中不斷前行,透過一波又一波湧起的浪花讓自己留在海面上,若是放慢速度就會下沈下來。也就是說,在網路上的衝浪就是在追趕一波又一波的奇觀巨浪,在各種感官的刺激、事件爭議下,逐浪而去。

|查看展覽地圖:

|其他觀展分享:


有章藝術博物館

以台藝大校園舊建築形塑的藝術大學博物館,提供校園師生專業的藝術社群的發表、溝通與研討平台;服務對象並不僅止於校內人士,也擴及於地區居民與社會大眾,以分享大學博物館的藝術教育資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error: @Room女子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