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

台北展覽 五月與東方
展覽資訊

|展期:2024/02/21 – 2024/04/28
|時間:週二至週日 09:30 – 17:30(每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發展研究中心 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票價:即日起至5月17日門票皆為優待票價新臺幣四十元
🔍 展覽官網

展覽介紹

「五月」與「東方」是兩個成立於 1950 年代末期的畫會,在 1957 年 5 月和 11 月先後推出首展,帶動了臺灣藝壇整體創作風向的改變,成為戰後臺灣美術史重要指標,也是「現代繪畫運動」萌發的關鍵力量。創立於 1955 年的國立歷史博物館,作為當時臺灣最重要的展覽機構及場所,透過「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的作品徵選,呼應國際「現代藝術」風潮,成為催生「五月」與「東方」的幕後推手。

時值 2024 年國立歷史博物館重新整建開館之際,在文化部支持指導下,以及諸多相關單位、館舍的配合、支援,推出本特展,既回溯也肯定這段影響深遠的歷史過程,並敬向當年指導、支持的「師輩畫家、藝評家」,以及所有參與、付出的藝術家,致上崇高的敬意。

師輩畫家及支持者

「五月」與「東方」的主要成員,多為1920年代後期至1930年代出生者;五月的成員以當時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後改臺灣省立師範大學美術系、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為主軸,之後再加入「四海畫會」的成員;師院藝術系的老師廖繼春、孫多慈,以及曾任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處長的張隆延,是他們最重要的支持者。至於東方的成員,則以當時的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學生和軍中同袍為主,多為李仲生畫室學生,深受李氏思想啟發。

此外,年齡稍長的席德進,及同為1930年代左右出生的余光中、楚戈,則以文章支持五月與東方的「現代繪畫」探討,他們本身也都成為重要的畫家與文學家,以作品同存於臺灣藝術史,綻放光芒。

五月畫會

1956 年 5 月,幾位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後改臺灣省立師範大學美術系、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的在學學生,在廖繼春老師鼓勵下,於校園舉辦了一場「四人畫展」,展後決定組成「五月畫會」。

隔年(1957)5 月,以這四人為主,再加入二位同為應屆畢業的同學推出首屆五月畫展。「五月畫會」的名稱,模仿自法國的「五月沙龍」(Salon de Mai),標舉年輕、創意的創作意識,並成定例,每年吸納該校優秀畢業生加入。

到 1961 年的第五屆,再吸納來自左營海軍的「四海畫會」成員,打破單一學校的限制,成為開放性的團體。其中以劉國松為主軸倡導的「現代水墨」,更成為引領華人水墨創作革命的巨大思潮,「五月」的名稱也轉為較具主體意識的「Fifth moon」。

東方畫會

以李仲生畫室學生為主體在 1956 年年底,便有「東方畫會」的組成;隔年(1957)年底(11月)正式推出首展,由於風格前衛、頗有驚世之姿,因此被當時的專欄作家何凡(本名夏承楹)稱為「響馬」,原是中國北方強盜的別稱。

為凸顯「現代繪畫」乃是自由世界的產物,成員之一的蕭勤特地自西班牙引進多位現代畫家作品進行聯展,並將東方畫會成員作品帶往歐洲展出,成為臺灣現代藝術和歐洲交流最早的案例。

在成立初期,東方畫會在初期和同為倡導現代意識的「現代版畫會」(成立於 1959 年)並肩作戰、聯合展出;之後「現代版畫會」成員多人加入「東方畫會」,更壯大了「東方」的陣容。在整體的創作方向上,東方畫會始終堅持其導師李仲生所強調的「非拘限於文人水墨」的「東方精神」,展現豐富、多元的風貌。

|查看展覽地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error: @Room女子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