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拯救建築的運動,《粗獷主義建築展》看見建築的保存與消逝

每次只要女子跟身邊的朋友說「我要去看建築展」,最常見的反應就是「原來妳會看建築?」或「妳看得懂建築模型」等等,其實建築展並不是只有模型,建築、空間與城市都是人所居住的空間,發現人與建築的連結,以及這些建築背後的故事,才是更有趣的事。

我經常看建築展的場館就是忠泰美術館,忠泰經常會從不同面向的策展角度來呈現建築,讓人感受到這些建築富含人味的另一面。

「 一場從社群開始的拯救建築運動。 」

這次看到忠泰美術館的特展《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一場建築展的標題居然會有「SOS」的文字,是誰在向誰呼救?是建築?還是人?也帶著最初這份好奇與疑問去現場觀展。

粗獷主義建築是什麼?

現場觀展後,了解到粗獷主義是當時二戰後的一種建築風格,有名的建築之父柯比意(Le Corbusier)也是粗曠主義風格的先驅,這些建築的特徵,就是裸露的外觀以及宛如巨獸般的建築體,原本只作為建築機能考量的「混凝土」,也逐漸成為一種表現風格!

SOS!拯救面臨拆除危機的粗獷主義建築

然而這些粗獷主義的建築,到了現代卻經常被視為是醜陋或過時的建築,而面臨拆除的危機, 所以也才會有了「SOS」的呼救,不只有人會面臨新世代的更替,建築也會面臨這些危機(這也是女子喜歡建築充滿人味的一面)

為了保存面臨拆除命運的建築,許多人在twitter上發起了 #SOS Brutalism 運動,倡議要保存世界上所有的粗獷主義建築,也進而催生了粗獷主義建築展,並且於歐洲各地巡迴展出。

在展場中標示紅色的建築,就是相當危險的瀕危建築(即將被拆除),有的建築在SOS的運動中幸運地被保留了下來,而有的建築卻還是慘遭拆除的命運。

「 即使留不住建築,也希望留下建築的樣貌。 」

細心一點的觀眾會發現,展場旁還有一排來自世界各地的明信片,這場倡議保存建築的運動,不只在社群上發酵,德國的建築博物館也邀請大眾,郵寄粗獷主義建築的明信片。

我個人特別喜歡這場倡議,也特別有感,像是一場同步於保存實體建築的「紙本保存建築」運動,即使無法保留建築,也能留下紙本建築的樣貌。

展覽中也有6張忠泰美術館的明信片,不過我猜忠泰的明信片,應該是這場展覽後才加上,並非之前就曾寄出的明信片(因為明信片上都印有美術館的字)

由學生所製作的建築模型

跟大家分享完這些建築背後的故事,也來分享一下現場的建築模型,女子在現場看展時,就留意到多數的建築模型,都是由各學校建築系所的學生製作,像這種曾在國外巡迴的展覽,觀去的觀展經驗,展品大多也都會從國外運來。

現場好奇詢問館員後,他們說之前在國外巡迴的展覽,建築模型也是由相關系所的學生所製作,而在忠泰美術館的展品中,只有最一開始的「混凝土小怪物」是來自德國的展品,其他的模型在展覽結束後,似乎也還沒有決定去留。

「 一棟建築的消失,就像是一個時代的逝去。 」

人們在居住及生活上的改變,也都會連帶影響建築隨著時代不斷更替,過去女子也曾去過廢墟,感受到這些建築可能也曾在黃金時代下興盛過,但隨著時間逐漸荒廢、沒落,最終成為時代更迭下被拋棄的遺留物,而這些建築的沒落與消逝,就宛如一個時代在我們的面前逐漸逝去。

《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
・展期:2020/07/04 – 2020/11/01
・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地點:忠泰美術館 (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票價: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展覽官網

|如果你也想了解更多展覽,歡迎來當我的房客|

📍追蹤更多展覽資訊:https://roomlife.cc/IG
📍發現展覽大小事https://roomlife.cc/FB

看看其他的房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error: @Room女子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