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下等待彗星!兒藝中心展覽《時間在哪裡》透過身體感知時間

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兒藝中心從開幕至今的每一場展覽,女子幾乎都不曾錯過,兒藝中心為兒童所策的展覽,皆是從很簡單的概念出發,大與小、像與不像、動與不動等等,不管是抽象或具象的概念,都可以透過孩子的參與與互動,延伸成更廣、更有趣的藝術樣貌。

雖然是給兒童的展覽空間,保有童心的大人也仍然可以參與展覽,這一次的特展主題是「時間」,不是以精確的科學及冰冷的數字來傳達時間的概念,而是以更貼近兒童的生活、更有想像力的方式來表現時間!

孩子眼中的時間

當大人要去跟小孩解釋抽象的概念時,總是很困難,好比大小、夢境以及時間,兒童對世界的理解,經常都來自於身邊的事物,像是聽過的故事、摸過的東西等等,展覽《時間在哪裡》不會去跟兒童解釋「幾點是一點」、「早上、中午、晚上」等具體的概念,而是讓孩子透過觀看及身體的參與,去想像時間在哪裡。

用身體、心跳去感受時間

展覽中除了有畫作可以感受晝夜的變化、時間的流動外,也另外跟還大家分享三件可以透過互動參與,來感受時間的作品!閃爍著微光的圓圈,是互動區的第一件作品,孩子們可以拿著小小的樂器或沙包等小道具,慢慢的行走在光圈上,嘗試不讓樂器發出聲音或是不讓東西掉落,透過緩步、安靜的行走,讓身體去感受時間。

另一件作品〈你的時間〉,是以心跳的頻率來計算出你的專屬時間,透過手指按壓裝置,以心跳去換算你一天的時間,心跳越快的人,藝術裝置的鐘擺就會擺動的越快,不同的心跳速度,你一天所度過的時間也不相同。

哈雷彗星與孩子的牙齒

最後則是藝術家郭奕臣的作品〈承諾2061〉,牙科診療椅改造的飛行器、帳篷以及繪本動畫,再現了一段與彗星約定的故事,郭奕臣與繪本創作者林小杯合作繪本〈宇宙掉了一顆牙〉,也是我個人收藏的愛書,書中描述一對父子去看哈雷彗星的故事,也是一段相約在2061年的約定。

・飛行器上貼滿了與彗星相關的郵票

故事中的哈雷彗星被想像為宇宙中掉下來的牙齒,而小男孩正巧也在換牙,彗星在夢境裡告訴他,牙齒可以儲存記憶並要將牙齒收好。這本書的巧思就在於繪本附有一個小空罐,可以讓孩子在換牙時,把掉下來的乳牙裝進去,罐中的紙條也寫著「每顆牙齒都是一段記憶」。

・現場工作坊可以製作的簡易星盤

哈雷彗星每隔75年才造訪地球一次,等待彗星來地球的時間,與孩子等待換牙的時間相對應,在展場裡,你可以坐著抬頭看藍曬攝影的星空,想像自己正在等待哈雷彗星,或是在帳篷中看繪本,了解小男孩與彗星相約的故事。

不論是身體所度過的時間、心跳的時間、等待慧星或換牙的時間,都並不是任何具體的時間單位,展覽不會告訴現在的時間是幾點幾分,等待彗星花了幾個小時等等,而是透過身體感知去感受並且找尋時間。

時間在哪裡?或許都存在於你身體的感知與記憶之中。

《時間在哪裡》
‧ 展期:2020/07/04 – 2020/11/15
‧ 時間:週二至週日 09:30 ~ 17:30 (週六延長開放至20:30,週一休館)
‧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兒童藝術中心 地下B1
‧ 票價:兒藝中心免票參觀
展覽官網

追蹤更多展覽資訊👉https://roomlife.cc/IG
發現展覽大小事👉https://roomlife.cc/FB

看看其他的房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