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資訊
|展期:2025/10/28 – 2025/11/16
|時間:週二至週日 09:00 – 17:00、週六 09:00 – 20:00(週一休館)
|地點:臺中綠美圖(臺中市西屯區中科路2201號)10/28-11/16試營運,空間部分開放,12/13正式開館後,空間全面開放。
|票價:免費入場
🔍 展覽官網
▸ 看更多 2025 展覽推薦合輯!
展覽介紹
臺中市立美術館即將於 10 月 28 日至 11 月 16 日舉辦「打開,我們的美術館 : 與綠美圖相遇的 N 種方式」系列活動,包含視覺藝術、表演與公眾參與活動等跨領域計畫。
臺中市立美術館開館,是場從空間思維出發,對話而成的當代策展行動。「打開,我們的美術館」策劃的起點,來自綠美圖這棟建築本身。由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建築師,以及美術館與圖書館交互鑲嵌,和自然相映的大廳與流動的坡道,形構出一種既獨立又交流的空間哲學,凝聚出啟發的結構,讓呼吸、光線、步伐與節奏,在此交會,那是一種可以啟發靈感的共生。
本次活動策劃以「靈感是互相啟發」的概念為核心,讓創作者感知建築的節奏與語言,將創作擴展為跨媒體的表達。小說家甘耀明的作品〈少年、梅花鹿與綠美圖〉化為光影,投射於建築立面,敘事在城市中流動,成為幻想的基因;影像導演菱川勢一以〈斑駁光影組曲〉構成可聽見的靈感圖像,讓空間成為交響樂;而由林祐如、田孝慈、陳冠宇、廖海廷、蔡浩天共製的作品〈慢慢散步,在美術館〉則融合身體與錄像,讓表演於時空中反覆延展,持續舞動共鳴。
開館是一場行動實踐宣言:共生是方法,融合是語言,靈感是關係的產物。在觀眾的步伐與注視之間,作品彼此牽引,空間與人共同構成創作的生命體,互為啟發,互為靈感。
斑駁光影組曲 | 影像 X 聲音裝置
在科技快速變動的時代裡,孩子清澈的目光仍映照著無限的想像,提醒我們守護藝術與創造的火焰。人類的創造力是穿越不確定的光,也是連結未來的橋樑。唯有持續做夢、持續創造,託付在下一世代手中的未來將不只是明日,而是一片充滿希望的新地平線。
〈斑駁光影組曲〉如同陽光穿透葉隙的旋律,象徵從自然汲取靈感,讓孩子能以想像力與豐富心靈,孕育屬於自己的未來。
少年、梅花鹿與綠美圖 | 書寫計畫 X 戶外燈光裝置
〈少年、梅花鹿與綠美圖〉回應綠美圖建築空間的通透設計與哲思語境,援引《莊子.人間世》中的「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詮釋建築如何以光、氣、雨等自然元素入室,形塑「白者」的流動境界。臺中文學家甘耀明將綠美圖的前世今生書寫成一篇詩意小說,從原址的屯區、機場至今的樣貌,從小男孩看見梅花鹿的追尋與迷走,發現綠美圖建構與歷史空間的疊加。小男孩隱喻圖書館,梅花鹿隱喻美術館,兩個空間牽引碰撞,可遊可觀之趣。
書寫計畫從文學、哲學發展到綠美圖建築,並結合戶外燈光裝置,放映節錄文句於綠美圖建築外牆。
慢慢散步,在美術館 | 影像檔案 X 現場演出
〈慢慢散步,在美術館〉以「人介入空間」為概念,透由人類行走的步伐,探討肢體與各種物質之間的相遇、共構、遺留與重啟。在每一步的恆長與暫時中,遇見一段連續的通透與詩性。作品發展出兩種體驗形式:一為現場演出,觀眾被邀請自由移動,從多重角度觀看與組構視覺所見;二為影像檔案,透過鏡頭引領觀眾 觀者展開一場獨自的詩意漫步,在空間中與虛實交織對話。
◎本活動無需報名,為多段落、遊走形式的現場演出,觀眾可隨時加入。
◎惟部分區域於試營運期間施行人流管制,請遵守入館相關注意事項,造成不便尚請見諒。
◎影像檔案可於試營運期間,至綠美圖大廳 1 樓服務台掃描 QRcode 觀賞。
期間限定活動
由內而外:寫生馬拉松
▸ 時間:11/02(日)、11/15(日)13:00 – 17:00
▸ 地點:綠美圖 | 5F 文化之森
▸ 報名網址(10/14 起開放報名)
▸ 活動內容:
■ 11/02(日)由三位藝術家——楊寓寧、謝榕蔚、詹雨樹,依各自擅長的媒材,引導參與者以不同工具與材料描繪「日常風景」。
■ 11/15(六)則由三位熟悉街道速寫與水彩創作的藝術家——藝術蝦、Hank 在畫圖的路上、Alice Pi,引導參與者記錄眼前的「多變世界」。
◎參與者無需繪畫經驗,只需帶著感官與想像,透過身體感知與多變的媒材,一起探索創作的可能性。
「靈感之徑:從日常到我們的美術館」藝術家講座
▸ 時間:11/08(六)18:30 – 20:00
▸ 地點:綠美圖 | 1F 美術館大廳
▸ 報名網址(10/20 起開放報名)
「靈感之徑:從日常到我們的美術館」藝術家座談,透過面對面的交流,帶領觀眾一同走進藝術的創作現場。本場活動由策展人林昆穎擔任主持人,並邀請創作者甘耀明、菱川勢一、林祐如、田孝慈與陳冠宇分享創作歷程,彼此激盪、回應觀眾對美術館開館的多重想像。
「庫房裡的光」典藏教育展
▸ 時間:2025/10/28 起,常態性展覽
▸ 地點:綠美圖 | B2 典藏教育空間
典藏庫房多半封閉而低調,與觀眾之間隔著一道看不見的牆。不過,中美館擁有一座獨特的「半開放式庫房」,以三面落地窗取代牆面,在維持恆溫恆濕的條件下,讓觀眾得以窺見庫房的日常運作與神秘風景。
中美館以此特殊空間為起點,推出開館首檔典藏教育展「庫房裡的光」,展覽從庫房延伸出的學習場域,結合數位、影音與多元互動體驗。
▸ 精彩亮點
● 透過互動感應裝置,觸摸並認識庫房裡常見的媒材與保存材料
● 體驗寫生與調色,還能將作品展示在互動展區的電視上
● 化身鑑識人員,運用不同波段的光檢視作品細節,發現隱藏的痕跡
● 聆聽臺中資深藝術家的創作故事,與作品展開一場跨越時代的對話
探索作品從創作、典藏到保存的生命旅程,並在寓教於樂的體驗中,認識中美館典藏的豐富面貌。
參展藝術家介紹
甘耀明,專職作家,畢業於東海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曾任劇場編劇、記者、中學教師 。被譽為是臺灣新鄉土作家先驅,亦是臺灣客家文學代表作家,作品融合歷史記憶、族群關係、國族認同、鄉土關懷。 曾出版小說《殺鬼》、《喪禮上的故事》、《邦查女孩》、《冬將軍來的夏天》、《成為真正的人》等,並與李崇建合著《對話的力量》、《薩提爾的守護之心》等。小說多次改編為單元劇,曾獲聯合報文學獎大獎、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文化部金鼎獎、香港紅樓夢文學獎等。
菱川勢一,視覺工藝藝術家、攝影師和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1988 年,他以索尼集團(Sony Group)成員身分,在音樂和影視產業開啓創作生涯。1990 年移居紐約後,他開始全心投入實驗性作品的創作。1997 年返回日本後,創辦 DRAWING AND MANUAL 藝術團體,透過此平台持續致力於藝術及娛樂領域的創作至今。
菱川勢一曾榮獲多項國際藝術獎項,包括「坎城創意節」(Cannes Lion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Creativity)的「數位創意金獎」(Cyber Lions Gold)、「影片廣告技術金獎」(Film Craft Lions Gold),以及「iF設計獎」(iF Design Award)和「紐約廣告設計俱樂部」(New York ADC)等諸多獎項。
林祐如與田孝慈兩人皆以肢體為核心創作語彙,並長期投入於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對話與合作。林祐如的創作沈浸於極簡,同時著迷於混亂與拼貼,探索秩序與失序之間的張力;田孝慈則關注時代、歷史、文化與環境之於個體情感的形塑,並透過肢體回應與詮釋。
此次兩人共同展開跨域計畫〈慢慢散步,在美術館〉,邀請影像藝術家陳冠宇、聲音藝術家廖海廷與服裝設計師蔡浩天,一同在這座流動與穿透的美術館,共構多重感官交織的敘事空間,延伸長期以來對身體、空間與感知的關注與實踐。
|查看展覽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