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資訊
|展期:2025/09/12 – 2025/10/26
|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 – 17:00(週一休館)
|地點:關渡美術館(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 1 號)
|票價:免票觀展
🔍 展覽官網
▸ 看更多 2025 展覽推薦合輯!
展覽介紹
關渡美術館自 2025 年 9 月 12 日起至 10 月 26 日,在 2 至 4 樓展覽廳推出「機器之後—王連晟個展」,此次跨越三層樓的大型個展,由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邱誌勇策劃。以 AI 人工智慧作為切入點,延展至國家機器、社會結構與日常生活的多重層面,試圖透過藝術實踐召喚對當下人機關係的反思。
策展人指出,當代社會正經歷一場由技術驅動的深刻變革。AI 作為能夠自我調節、動態演化的智能機器,已經徹底改寫人類的知識結構與生活模式。人類曾為操作工業化生產中的機器而經歷一種異化(alienation)過程,其身體姿態皆需調整以服膺機器的操作邏輯;如今,在 AI 時代,人類與機器之間的關係更趨複雜,從主從對立轉變為協作關係。然而,AI 基於大數據分析行為,亦將人類全面納入運算範疇,使人類的身體感知與思維模式可能逐漸被同質化。展覽主題「機器之後」正是對此現象的深度探討:在這個機器介入無所不在的時代,我們如何維繫人類的主體性與虛構能力?藝術家王連晟以裝置、影像及互動式機制構築五件作品,分別觸及安全、防衛、倫理判準、數位歧視、空間監控與機器協作等議題。展覽名稱「機器之後」並非指涉未來的終局,而是描繪當下的臨界狀態,在演算法與機械滲透日常的此刻,人類如何在其中保有自我意識與行動想像?
王連晟的創作聚焦於科技滲入社會結構後所引發的矛盾。本次展出的作品包括:《生存的辯證法》、《道德機器》、《索引潛流》、《流變的哨兵》與《全域代理》。這些作品並不止於描述人工智慧的表象,而是將演算邏輯與人類感知系統交織,藉由裝置與影像構築出臨界場景,讓觀眾在其中感受到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首先進入美術館,四樓展場最先映入眼前的作品,《全域代理》,以三維掃描與虛擬人格構築的即時空間,觀眾透過VR進入空間,被四種 AI 人格「照看」:通靈型以資料推演過去與未來、入罪型將行為標記為潛在犯罪、控制型以秩序重構「正確行為」、求生型則呈現技術生命的焦慮與反制。這些人格在虛擬場景裡觀看、評論乃至騷擾,形成一個多元卻摩擦不止的 AI 社會,作品翻轉人機協作的想像,提出「代理」的多重視角,挑戰觀眾對主體性與行動權的既有認知。
接著往四樓內部展場走入,看見五頻道作品,《索引潛流》,此作品延續藝術家先前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個展之作品《地平線—海洋》計畫,藝術家將視線轉向搜尋機制本身:以五個常用搜尋引擎為場域,除了重置地平線的集體圖像外,也以「beautiful」「baby peacock」等關鍵字做對照,讓演算法的美學偏見與文化框架浮出水面。當搜尋結果逐漸來自生成式 AI,而非人類經驗的堆疊,我們所見也將逐漸脫離現實,成為機器幻覺的殘餘。觀看在此不只是注視著圖像,更是觀看生成圖像背後的規則。
順著樓梯從三樓往二樓看去,映入眼簾的是巨大的裝置結構,在《生存的辯證法》中,藝術家利用輸送帶、電磁脈衝與感測裝置組構一套自我循環的機械系統,這件以 AI 驅動的裝置將日常物件「武器化」與影像辨識綁定在同一個系統內。當觀眾靠近,系統將推送「最適生存守則」並啟動相應機制,給予一件最適合的、包括電磁炮在內的武器,一套看似為觀眾量身打造的防護邏輯油然而生,由技術所編排的暴力詩學。
安全因此成為新的規訓:被辨識、被分類、被建議的身體,在保護與控制之間不斷切換。作品同時揭露視覺辨識中的誤判與偏見,讓「安全」顯出作為權力敘事的構造。
接著二樓的另一件作品,《道德機器》則直擊倫理判準的灰色地帶:演算模型能否真正的理解所謂「善」與「惡」?展場被分成三個互相迴繞的區域:宗教雕像在可移動平台上升起;攝影機即時拍攝並交由 AI 判斷畫面是否「道德」;觀眾透過介面觀看 AI 將雕像之影像轉為動物影像後再行判斷、並把自行的選擇回饋進系統。於是,道德在資料與演算法之間形成一個遞迴循環。宗教不再是單一價值的象徵,而被拆解為可學習的標籤;判斷將不再穩固,處處顯露其可塑性與荒謬。
最後,在二樓展場可以看見移動式機器裝置《流變的哨兵》它穿梭於展場之中,將攝影機捕捉到的場景即時轉譯並疊加 AI 標籤與語意推論於三樓空間投影。哨兵不只看觀眾,也看作品,在機器與機器之間於是建立起了感知與對話的網絡,資訊流動不再以人為中心,展示邏輯由人機介面悄然轉向機器介面,空間也因此被重新定義。觀眾在此只能成為旁觀者,被卷入無人能全然掌控的資訊流動之中。
《機器之後》不僅關係著人工智慧的未來想像,更是反映現代社會,意識到科技早已深植於我們的倫理與生活。王連晟藉由藝術實踐將抽象的演算法與現實的社會處境連結,使觀眾理解這些議題並非遙不可及,而是當下正在發生的日常。當我們凝視機器時,也回應到自身,重新追問人類在技術洪流中的位置。
這些作品成為與機器對話的錨點,也是一條模糊的邊界,邀請我們去感受人與機器共構的風景,並持續追問:當科技介入判斷與選擇,人類如何回應?
|查看展覽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