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資訊
|展期:2025/07/12 – 2025/07/31,2025/08/02 – 2025/08/23
|時間:週二至週六 12:00 – 18:00(週日至週一休館)
|地點:異雲書屋・青田館(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12巷23號1樓)
|票價:免票觀展
🔍 展覽官網
▸ 看更多 2025 展覽推薦合輯!
展覽介紹
古代東亞世界將「書法」納入「諸藝」之列,更有「書畫同源」之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文明開化」的浪潮下,對傳統文化產生質疑,甚至出現「書法是否為美術」的論辯,並隱然將「書法的現代化」指向「書法的美術化」與「書法的繪畫化」。與此同時,日本也曾經將「書法」視為「繪畫現代化」的阻礙,並選擇了「書畫分離」。當「書法的現代化」繼踵「繪畫的現代化」,亦步亦趨地走向「美術化」與「繪畫化」時,「書」與「畫」或將再次「同源」,但此「源」將不再是東亞古代的「諸藝」,而是西歐現代的「美術」。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思考「書法的現代化」與「書法的繪畫化」?問題的關鍵或在於:「書法」的「本質」究竟是「書寫」還是「文字」?在東亞諸國中,最早通過創作實踐,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的,是日本的前衛書道家們。
井上有一與「墨人會」的夥伴們,曾經深陷在「非文字作品」的創作狂熱之中,甚至認為「應該否定文字」,並試圖通過「美術」來打破「書法」的傳統桎梏,最後卻迷失了方向,並在強烈的自我批評中,結束「向繪畫搖擺的時期」,回到「文字性」的創作上。井上有一在「抽象繪畫」與「書寫文字」之間作出「徹底決斷」,須田剋太卻選擇「並行創作」。或許受到道元禪師哲學思想的影響,在須田剋太的創作實踐中,「抽象繪畫」與「具象繪畫」既非無法相容,「抽象繪畫」與「書寫文字」也非絕對矛盾。對他而言,與其作出「徹底決斷」,不如專注在提升「線條」的品質,使其無論出現在「畫作」或「書法」中,皆具備強烈的表現性與豐富的層次性。
然而,我們是否思考過其它的可能性?當我們在思考「書法」的「本質」究竟是「文字」還是「書寫」時,似乎已經先驗地認定「文字」必然只能通過「書寫」來傳遞,卻未曾考慮到,在媒介技術的不斷變革下,「文字」的傳遞方式,早已不只「書寫」一途。如果「書法的現代化」與「書法的藝術化」真的走向「書法的繪畫化」,在「書法抽象」的「捨棄文字,保留書寫」,與「墨人會」的「保留文字,保留書寫」之外,是否還存在著「保留文字,捨棄書寫」的可能性?易言之,我們是否能在保留「文字」的前提下,捨棄「書寫」並創作「繪畫」?臺灣的書畫創作者,李君毅與顏妤庭,即是上述發展策略的實踐者。
李君毅受到劉國松「革中鋒的命」影響,從早年即選擇用軟木製作一兩公分見方的印章,通過軟木顆粒狀表面及壓印角度與力道差異,創造畫面質地與墨色調子的微妙變化,畫作多為規整的方格結構,遠觀雖有照相寫實般的明確物形,近看則每一方格中皆拓有如碑刻般的字跡。儘管捨棄了「筆」,軟木印章在紙上拓印出的質地,仍被論者視為「皴法」,但其「文字」與「圖像」之間,在內容方面卻經常是脫節的。畫面上的網格,也讓人想起數位點陣圖中的「像素」。顏妤庭近年的水墨創作使用線條粗細均等而無變化、彷如黑體字般的規整字體,以筆墨乾擦在紙張上,抄寫報紙上的新聞文字,且使字跡彼此重疊,最後形成某種如金石拓片般特殊的畫面質地。她將此一通過抄寫文字,使資訊在大量堆積的過程中自我消解的繪畫方式,視為某種對記憶和心理狀態進行描寫的「皴法」。其以書寫文字的方式創作繪畫,既遙指向古代「書畫同源」的思想,也呼應當代資訊社會通過「編碼」(書)對「圖像」(畫)進行生產、複製與調控的技術現象。
東亞繪畫自古即有「詩畫如一」與「書畫同源」之說。但是,東亞諸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卻曾一度主張「言文一致」與「書畫分離」。臺灣以紙本水墨為媒材的繪畫創作者,如何以本展覽為契機,與日本前衛書道展開對話,同時並肩思考「詩」、「書」、「畫」的離合等歷史問題,及數位時代的「文字」與「圖像」如何通過編碼被統一等時代問題?期待臺、日雙方,能通過本展覽,邀請觀眾與井上有一、須田剋太、李君毅、顏妤庭的作品,一起回顧我們共通的文化傳統,並從彼此的差異取徑,思考當前的文化處境,以及東亞文化與書法藝術的可能未來。
|查看展覽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