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判決書也是藝術?《回到判決那一天》回望白色恐怖歷史

死刑判決書也是藝術作品的一部分嗎?


「我要證明抓我去關的人是錯的,藝術創作是我的復仇。」-《回到判決的那一天》


▍這是一場什麼樣的展覽?

你熟悉台灣的歷史與故事嗎?

《回到判決的那一天》是一場在中正紀念堂展開與白色恐怖歷史有關的展覽,或許你也跟女子一樣,對這段歷史僅有模糊的印象,有點熟悉卻又不太了解,或許就可以來看看這場展覽。

過去也曾在其他的展覽裡,看過關於殖民、威權歷史的作品,不過不同於過去的那些展覽,這場展覽的藝術家身份尤為特別,藝術家陳武鎮本人即是當年白色恐怖歷史下的政治犯

▍政治犯的藝術創作

了解陳武鎮是政治犯的身份後,更引我好奇展覽會如何表現作品與發聲,扭曲的臉孔、猙獰的雕塑,現場被作品圍繞時,都會感受到一種非常壓抑的情緒。
 
「我要證明抓我去關的人是錯的,藝術創作是我的復仇。」在介紹藝術家的錄像裡,這句話特別讓令人印象深刻,對陳武鎮來說,創作並不是大眾所熟悉浪漫且美好的一面,更像是一種對當年歷史壓迫的情緒宣洩與控訴,控訴當年的冤獄及不公,透過藝術為曾經的囚友發聲。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便是融入「死刑判決書」的畫作系列,藝術家將其中6位被槍決者的死刑判決書放大,並融入在壓抑的圖畫中,讓觀眾在看畫作時,判決的文字與人名也會以一種暴力的方式,被迫進入觀眾的視野之中。

▍在獄中寫給家人的書信

這場除了作品外,展覽最後也有一個小小的互動區,讓觀眾可以坐下來了解6位因白色恐怖而被槍決者的故事,透過簡單的互動,了解被槍決者背後的故事與生平。

我現場讀了其中一位原住民槍決者高一生的生平與故事,互動展區裡,也會放著與這6個人相關的書籍,高一生被關在獄中一年的時間裡,寫了超過50封的書信給家人,這些信後來也被編撰成一本書(女子覺得這本書完全就是作品!)

在未翻開書前,我一開始對於書信的想像是比較慷慨激昂的,像是在信中憤恨自己的待遇或是冤獄的不公等,翻開書後卻發現,這些書信都是那麼的平凡又樸實,多是寫給家人的叮囑與思念(希望妻子照顧好身體,做菜的步驟等等)這些看似平凡的話語,對獄中人來說卻又是那麼遙不可及。

▍後記與Free Talk

這大概會是一場很冷門的展覽推薦,在理解作品或理解歷史的過程中,我發現比起用宏大的國家視野來看待,更喜歡以微觀的敘事,看待歷史下的每一個人,先好好的理解一個人,才能理解感受到背後的壓迫與威權,也才能理解一紙判決書那麼的輕卻又如此沉重。

過去在其他展覽中,看見有關殖民或威權歷史的作品時,除了從作品裡慢慢了解歷史外,總還有一些感性、共鳴的情感特別吸引我,可能是一首大家都記得的歌、窗外未落下的煙火又或是平凡的書信等,有時候可能淡忘了作品詳細的敘事是什麼,但總會記得那些觸動人的情感與事物。

就像這次展覽中《風中的名字》這幅畫一樣,面對巨大的歷史的傷痕,做為旁觀、觀展者,能做的或許就有「記得」而已,記得往後的日子裡,在風裡仍能想起這些人的名字。

《回到判決那一天 陳武鎮藝術創作展》
|展期:2021/10/29 – 2021/12/19 
|時間:09:00 - 18:00
|地點:中正紀念堂1樓3展廳
|票價:免票入場

Room女子看展

長期觀展的女子,如果你也想了解更多展覽,歡迎來當我的房客。

|追蹤IG:https://roomlife.cc/IG
|追蹤FB:https://roomlife.cc/FB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