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資訊
|展期:2025/06/27 ~ 2026/05/03
|時間:週二至週日 09:00 – 17:00(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四特展室
|票價:70 – 120 元
🔍 Klook 購票
🔍 KKday 購票
▸ 看更多 2025 展覽推薦合輯!
展覽介紹
特展分為五大單元,從地質演變的角度出發,帶領觀眾了解臺灣島嶼的誕生與演變,再深入認識臺灣獨有的化石寶庫與恆春半島生態環境。展場設有鯨豚清修實驗室與鯨骨展示,重現2022年重大發現現場。隨後透過歷史與人類學角度探討鯨魚在人類文化中的多元角色與歷史互動,最後聚焦當代擱淺事件與鯨豚保育議題,並配合真實骨骼標本與教育資源延伸應用。
展覽結合標本、化石、互動裝置與科教資源,不僅展現自然與人類之間的深層連結,也提醒我們海洋保育與共生的必要性。
臺灣的前世今生
本單元將介紹臺灣島的形成,特別聚焦於恆春西台地的地層與岩石組成,闡述臺灣島從海底沉積物抬升的過程。同時,也將探討恆春半島作為臺灣島最早形態的地質意義,以及墾丁混同層中外來火成岩所代表的板塊碰撞證據 。
化石寶庫
此單元展示了恆春西台地豐富的化石多樣性 。觀眾將了解到臺灣三大化石寶庫之一—恆春西台地 。此外,也將展示恆春出土的花豹、老虎、象、鹿、無脊椎動物及鯨豚化石,説明恆春半島在十萬甚至一百萬年前擁有比現今更為豐富的、且截然不同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鯨生鯨世
本單元將重點介紹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團隊於2022年挖掘出的恆春頭溝鯨魚化石 ,並於現場演示清修與整理化石的工作。並透過五個科學問題:「牠生存在什麼年代? 牠怎麼死亡的? 牠是什麼種類的鯨魚? 牠幾歲了? 為什麼牠會在這裡?」深入探討頭溝鯨的奧秘 。
新白鯨記
此單元將探討鯨豚與人類文化間的深厚關係 。展覽將回顧日治時期恆春半島南灣作為重要捕鯨基地的歷史,並展示鵝鑾鼻鯨骨鳥居及大板埒等遺址 。同時,也將呈現史前文化器物與相關鯨豚骨骼標本,從史前臺灣的鯨豚、人類社會中鯨魚的多元角色以及捕鯨與史前人行為發展等面向,討論鯨豚與人類社會的關聯 。此外,也將從古史、書籍與神話中發現鯨豚與人類的交流,並透過馬祖亮島、長濱文化及墾丁史前出土遺址,紀載臺灣史前文化如何利用鯨豚資源 。
而鯨而後
最後一個單元將從現生鯨豚與海洋環境現況出發,反思人類活動對海洋造成的影響 。展覽將呈現令人難過的鯨豚擱淺記錄,並探討恆春當地環境目前面臨的四大挑戰:核電、風電、光電和垃圾對海洋的衝擊 。透過沉浸式展演,旨在幫助觀眾反思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影響,並提高對海洋保育與生態多樣性的重視 。
|查看展覽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