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Language

台北展覽 No Language
展覽資訊

|展期:2025/01/17 – 2025/05/04
|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 – 18:00(週一休館)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票價:一般票 100 元,優待票 50 元
🔍 展覽官網

展覽介紹

所有語言的確都是抽象的,只不過某些語言比其他的來得更抽象。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文字語言作為傳遞訊息的根基,來自於它提供了一種共同標準,使我們的溝通具有相對性,進而達到各種目的。因為相容性高,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文字語言常成為我們描述、詮釋一切的優位。但在當代藝術的領域裡,這個優位卻成為了另一種追求創造性的指標。

身體感覺到了,語言卻還追不到的東西是什麼?

「No Language」並非是一場藝術創作對抗語言系統分類的陳述過程,而是針對藝術家如何在物質中追求精神性、在詮釋中追求啟發性,以及在現實中追求超越性的身影進行折射。

創造性在每個時代皆有其掙扎身影,如同我們眼前的困境之一,是來自於高度媒體化所帶來的「過多」,演算法迎合偏好,使我們意識到很多可能,但卻不見得體會更多事物。就像是穿著全新的攀岩裝站在練習場中,望著眼前七彩而高聳的岩點出神,我們討論著別人的攀爬路徑,看穿每個挑戰者的身體素質,在運動中想像著冒險,空調裡正瀰漫著汗味,但身上新買的機能衣卻吊牌未剪。因為「過多」,我們總意識到自己太慢,對身體力行感到猶豫,嚮往著汗水,卻期待能在趕場中將熱情微波。因此,我們追劇不追問,最終進入了一種自我想像的沖刷,成為反被 AI 訓練的模型。

在瀏覽中將無意識航行,切換成有意識的漫遊。

也許我們可以將「過多」視為一種在瀏覽中創造凝視的新機會。如同 AI 語言模型的建立,是以大數據歸納出事物的關聯性來接近世界的,即便它使用「已知」來進行預測,與藝術在未知中探索「不可知」不盡相同,但只要能在邊界意識中創造出事物的新秩序,「過多」依然具有創造性。在這個語境裡,藝術可能從很早以前就開始追求「語言模型」無法創造的「感覺模型」了,因為 AI 追求的是效能,目的性明確,而藝術追求的是一種存在的價值,一種即便不斷定義,也永遠抽象的感覺。

這個展覽是當前臺灣中生代與新生代創作者,在超越議題批判以及智識門檻的過程中,試圖創造共鳴的成就,也是相對於永無止境田調的填充內容更為謙遜的洞見。他們在語言系統裡成為他者,在與現實切近與疏遠的過程中編織著遠方,遠方永遠是抽象的,抽象的極致會迎來純粹,而純粹則會為普遍性帶來契機。

台北展覽 No Language

《No Language》由策展人黃彥穎領銜,攜手 14 位當代藝術家,捕捉文字外,「筆墨難以形容」的感覺。

展覽中以大量嗅覺、觸覺等身體感官,連結每個人不同的感覺記憶,在語言缺席的場域裡,無論是藝術家或觀眾,個人私密的、主觀的情感,都得以找到呼吸的間隙與解讀的自由。

|查看展覽地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